首页 都市小说 四合院:老师我太想进步了

第36章 自绝于人民群众

  梁君系统性地讲述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,季鹤川听完后眯起眼睛,沉思了一会儿,然后总结道:

  “这就是典型的自绝于人民群众。”

  “确实,即便李为民在经济上没有问题,但这么多同院邻居一同举报他,那就说明他的为人处世、人品道德存在问题。

  不能团结群众,谁敢提拔他,即便过了我们这一关,其他科室也会挡住他的,影响太恶劣了。”

  魏伏民的话很有道理,什么样的人才能导致一个院的邻居同时全部举报他?

  事情的影响太恶劣,这个人哪怕没问题,组织上也是不敢用的。

  季鹤川感慨道:“只能说李为民太不会做人了,把事情做得太绝。

  又不会团结他人,还比较自我特立独行,被所有人抵制也是自找的。”

  当初季鹤川被三大爷跑到家里恶心的挑拨离间一次,不也顾忌影响,没有当场报复回来。

  为什么?

  关键时期,能少事就尽量少事。想报复也要等一切尘埃落定之后。

  做工作不怕有人骂,也不怕举报,因为人的思想很难统一,有人骂就会有人夸。

  组织下去考察的时候,什么声音都能听到,得不到所有人的喜爱,这是很正常的,组织也不会听风说雨。

  可是,李为民的事情就太夸张了,一边倒的全是说他的坏,没有一个人说他的好,这种情况下,哪怕没事都有事。

  了解完李为民的情况后,季鹤川转向后勤处的问题:

  “李为民是个工人,他是怎么和后勤处搭上线的?”

  季鹤川接着补充道:“还有人事处又是怎么回事?”

  提及这个,梁君没有开口,魏伏民回答道:

  “李为民和后勤处的相识,好像是因为他跟很多外地的村镇熟悉,能搞到一些计划外的物资。”

  “大量?”季鹤川眼神一凝。

  见季鹤川误会,魏伏民赶忙解释:“您多虑了,他哪有那么大的本事。

  也就少量的紧缺货,供应一下小食堂领导的餐桌。所以后勤的意思是想要物尽其用,人尽其才。”

  “呵。”魏伏民话音落下,一旁的梁君青眉微挑,鄙夷一声:

  “什么物尽其才,我看是后勤想巴结领导,拍领导的马屁。”

  对梁君的话,魏伏民微笑一下,也不否认,懂的都懂。

  了解完后勤处对李为民的需求后,季鹤川转向人事处的问题:

  “后勤有理由要李为民,那人事处给我们来函好几次催促是什么意思?”

  “人事处主要是人事科的刘科长,当初把李为民调动到后勤采购以工代干,就是刘科长提议并主持的。

  现在李为民的事情卡在了我们这,刘科长就多次催促,希望我们能尽快落实。”

  听到这,季鹤川恍然大悟:

  “我说我昨天第一天刚来,也没得罪过刘科长,他对我鼻子不是鼻子,脸不是脸的,原来是问题出在这了!”

  说着,季鹤川似乎确定道:“李为民的人事档案是干一科负责的吧?”

  “是的。”

  “我的档案当初也是干一科处理的吧?”

  “是的,干一负责总厂,干二负责分厂。”

  听到这,季鹤川全明白了,更加确定了自己当初的猜想。

  姓刘的被人当了枪,幕后使枪的人,八九不离十就是干一的江科长。

  在理清了这些关节后,季鹤川转头看向魏伏民,看似随意地问道:

  “庞小画说有领导下了指示,要尽快落实李为民的事情,主要是指的哪個领导啊?”

  魏伏民刚要开口,似乎突然想到了什么,稍作停顿,然后才回答:

  “因为第一副部长是由人事处处长兼任,所以刘科长在我们这里走不通后,就向上级打了报告。

  所以,人事处的胡处长对我们下了指示。”

  季鹤川一语中的,指出了其中的关键:“是行文,还是口头说的?”

  魏伏民抱怨道:“如果是行文就好了,咱们也不用这么难做,一切服从上级,按领导指示办嘛。

  可偏偏胡处的笔杆子很谨慎,只是嘴上说,纸上不落一个字,这不是明摆着以后出问题让我们背黑锅吗?”

  听到魏伏民的抱怨,季鹤川大致明白了胡处的为人,又是一个李达康式的领导,事贼多,难伺候。

  “你的谨慎是对的,有些注定会出问题的事情,不能上面说什么就盲目执行,如果落实不到实处,遭殃的是大家。”

  季鹤川说着,思考了一会儿,然后嘱咐道:“这样,下去之后,你们再仔细考察一遍。

  如果能找到证据,那是最好。如果找不到,那就整理出一份意见,以及相关的详细材料,给领导送上去。

  但是要记住,一定是请示,而不是报告,一定不能搞错了。”

  魏伏民也是工作多年的老人了,岂会不明白‘请示’与‘报告’的不同。

  季鹤川一强调,他就明白了季鹤川的用意。

  这是怕胡处长故意‘留中不发’找麻烦,所以搞个请示的上行文,把皮球踢给胡处。

  了解公文的都知道,“请示”和“报告”都是上行文,是行政机关公文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,

  但有一些马大哈或刚入职的新人不懂,容易将这两者混淆。

  经常将“请示”文种用“报告”文种呈送上级机关,请求上级机关批复,这样就容易贻误工作。

  因此,在撰写“请示”和“报告”时,要特别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。

  一是作用不同。

  “请示”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、批准;

  “报告”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,反映情况,提出意见和建议,答复上级讯问,报送文件、物品等。

  二是内容不同。

  “请示”是本单位无力无权解决或按规定须上级批准之后才能实施的事项;

  “报告”是本单位职责范围内比较重大的工作或向上级机关建议,须上级机关知道的事项。

  三是容量不同。

  “请示”应一文一事;“报告”可多事一报,但不得夹带请示的事项。

  四是时间不同。

  “请示”应事前行文;

  “报告”可在事前、事中、事后行文。

  五是范围不同。

  “请示”一般只主送一个上级机关,不得多头主送或越级主送;

  “报告”可以主送几个相关的上级机关,其他上级机关也可以抄送。

  六是处理不同。

  上级机关收到下级的请示后,应及时批准、批复,是办理件,下级应在收到上级批复后才能实施;

  上级机关收到下级的报告后,主要是了解情况,可以不答复,下级不用等待上级答复。

  七是篇幅不同。

  “请示”的篇幅比较短;“报告”的篇幅相对较长。

  八是结束语不同。

  “请示”在结束时用“特此请示”、“特此请示,请批示”、“请审示”等;

  “报告”用“专此报告”、“特此报告”。

  ......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